留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北京邮电大学的学术研究

197次

问题描述:

北京邮电大学的学术研究,麻烦给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2个、各类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

类型级别名称重点实验室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安全生产智能监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 (研究中心)***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教育部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空间机器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其他基地教育部(培育)北京邮电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市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架构与通用平 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校企科研型联合实验室北邮-中广瑞波联合实验室刘杰北邮-安立通信测试技术联合实验室徐坤北邮-通鼎光纤技术联合实验室林金桐北邮-普天联合实验室王文博北邮-Orange联合实验室王文博北邮-高通联合实验室刘杰北邮-AGC超高速氟POF技术联合实验室刘元安北邮-视软视觉计算与图像通信联合实验室朱松纯北邮-创新科云存储与云灾备技术联合实验室姚文斌北邮-捷迪讯联合实验室纪越峰北邮-中进汽贸车联网联合实验室詹舒波北邮-长空联合研发中心庄育锋北邮-大地腾农信息服务联合实验室刘书昌北邮-蓝汛NG-CDN联合实验室宋美娜北京邮电大学-罗德与施瓦茨联合实验室王文博北邮-CTH公司联合实验室刘杰北邮-华唐服务外包联络中心实验室詹舒波北邮-世纪互联联合实验室纪越峰北邮-易鼎天成联合实验室赵方 学术论文2008年1 Science上发表该校邓伟洪、郭军、胡佳妮、张洪刚等师生撰写的论文,这是该校师生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2009年1、11月27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了2008年论文被SCI、EI、ISTP、SSCI收录情况。该校的统计结果为:SCI收录214篇;EI收录530篇;ISTP收录922篇(高等院校排名第九位);SSCI收录3篇。

2、6月 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平导师组获JCN 2008年度最佳论文奖。JCN最佳论文奖每年评选一次,从2000年至今仅评选出9篇最佳论文,历年来分别为美国、以色列、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知名学者获得。这是自2000年该奖项设立以来,来自中国的高校和学者首次获得该项殊荣。2010年2010年该校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篇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2011年,该校被检索论文两千多篇,其中SCI检索四百多篇,EI检索六百多篇,ISTP检索一千多篇2012年2012年,该校发表于国际会议论文索引结果在全国高校排名位居第12位。2013年1、2013年3月14日,该校理学院陈建军博士在《Nature》的《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论文“Submicron bidirectional all-optical plasmonicswitches”,该论文在实验上实现了亚微米尺寸的双向全光开关。《Scientific Reports》是Nature出版集团于2011年新创刊的综合性网络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

2、理学院青年教师马海强副教授和硕士生韦克金于2013年7月份发表在光学著名期刊《OpticsExpress》上的论文“Experimental circular quantum secret sharing over telecom fiber network”,被选为美国光学数据库2013年8月份高品质论文。奖类成果奖级自然科学奖尘土污染对电接触可靠性影响及防护措施研究199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科技发明奖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1982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DJB-823电接触固体薄膜保护剂”1986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宽带无线移动TDD-OFDM-MIMO技术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智能通道组织和共享保护方法的光层联网技术与应用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光电交叉联动与跨层灵活疏导的光传送技术及设备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信息密度非均匀下的异构无线组网新技术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天线多频技术及在多模移动终端的应用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科技进步奖DS2000程控数字交换机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TD— 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G比特秒ATM交换机(BTC9500)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CIN02高级智能网系统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网络管理设计、测试成套技术及系统,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CORBA系统实现一致性声明的需求和指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移动智能网技术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二等奖WDM超长距离光传输设备(ZXWM M900)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TD -SCDMA及其增强型终端一致性测试技术与平台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异构网络融合的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融合业务支撑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星地融合广域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余建军,2001年,电子科学与技术,《高速光通信系统及全光波长变换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2、李丽香,2008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种新的基于蚂蚁混沌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科研排名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一;在2012中国大学标准创新贡献奖排行中,北京邮电大学获奖最多,居全国大学之首;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发表于国际会议论文索引结果在全国高校排名位居第12位;在2012中国大学重大科技进步奖排行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18位;在2012中国大学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22位;在2012中国大学“Nature and Science”论文排行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22位;在2012年中国大学重大科技奖励排行榜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31位;北京邮电大学EMBA蝉联搜狐网教育2012年度总评榜“中国十大品牌商学院”;在第九届中国最具影响力EMBA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0位。2013年发布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65位,大陆地区第38位。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连续6年以项目主持的身份获得973计划的资助,位列高校民口973首席项目数排行榜第16位;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位列高校民口***实验室排行榜第16位;在2012年中国大学十大科技进展排行榜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19位。 学术期刊《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核心期刊、: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美国《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数据库)、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评价数据库收录。馆藏资源截至2012年,学校图书馆馆藏总量近596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167万余册,电子资源(折合)457万余册;拥有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136个,其中自建数据库12个。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通信与电子类高校图工委主任馆、北京高校图工委副主任馆和B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馆。截至2014年,学校有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部级重点学科8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个,有5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北邮一级参评学科全国评估得分及排名参评学科得分排名参评高校数参评学科得分排名参评高校数信息与通信工程89174所电子科学与技术80950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612120所软件工程7223106所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军队指挥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据2014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教职工总数2183人,其中专任教师1435人,院士9人(含双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1人,***教学名师2人,具有正、副高职称的教师9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外籍教师65人。两院院士叶培大(资深院士)陈俊亮周炯磐(资深院士)方滨兴徐大雄郑厚植李德毅陈良惠王天然刘韵洁薛其坤乔建永长江学者杨义先任福继孟洛明廖建新马华东吴建平郑大昭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叶培大方滨兴 ***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纪越峰(2006年第二届)杨义先(2009年第五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杨义先(1994年)任晓敏(1996年)孟洛明(2000年)杨放春(2001年)纪越峰(2003年)廖建新(2005年)马华东(2009年)陶小峰(2013年)忻向军(2014年) 973首席科学家方滨兴任晓敏孟洛明张平马华东张宏科纪越峰刘元安***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纪越峰计算机通信教学团队杨放春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团队杨鸿文信息安全教学团队杨义先IEEE FELLOW叶培大、刘元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平教授、钟义信教授(2010年 第四届)李德毅院士、杨义先教授(2012年 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钟义信 “构建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创新人工智能核心理论” 成就奖 (2012年 首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者薛其坤院士(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13年3月15日凌晨(美国东部时间2013年3月14日下午)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饶毓泰基础光学奖”获得者陈建军博士(第八届) 中国十大IT名校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最高的十所大学 创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十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的学术研究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