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耕社会的科技处于手工水平,科技无法成为生产力推动大规模移民产生中国在清朝以前是农耕社会的状态,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
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各个以农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还是以农为本,总不能彻底改变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二、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清朝(1636年—1912年)统治中国的时代。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在英格兰中部地区开始,人类社会从农耕社会开始逐步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社会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初期的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工业文明实际就是科技文明直接推动产生。
三、清朝末年,东北率先发展成以科技为动力的工业社会的基本形态,促进了人口迁移清朝末年,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发展工业、掠夺资源,将以科技为动力的工业社会的基本形态带入东北。东北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上图哈尔滨的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所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到东北。据统计: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时期,东北的工业、农业、矿产、商业、金融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经营规模,生产效益以及发展速度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9.18事变以前,全国各地内战不断,唯独东北随着闯关东人口的大量涌入,经济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空前繁荣。当时的东北地区可以说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粮基地,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整个世界八成以上的大豆来自中国东北。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在军事工业方面,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奉天军械局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东三省兵工厂,后来又设立了东北航空工厂和海军工厂。东北的军事工业远远的将全国其他地区甩在了身后,以至于9.18当日本人接手张学良留下的这些军火库的时候都叹为观止。(上图是沈阳的张氏帅府博物馆)在以军事工业为支撑的基础上,东北还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和矿业。兴建了机械制造厂,翻砂厂,发电厂、制铁厂等一大批近代工业部门。 在交通运输方面,东北建立起了自己的铁路网,并组建了专门负责航运的东北航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