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1935到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口密度分界线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在甘肃、宁夏两省偏移较大,吉林、内蒙、陕西、云南、四川东南部次之,四川省东北部基本保持不变。
二、人口密度分界线的变动区内人口比例在1935-1964年间增长,此后至2010年逐年递减;变动区西北部人口比例一直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而变动区东南部人口比例逐年递减。到2010年,变动区内及其西北部的平均人口密度分别增长了5倍和8倍,而东南部仅增长了不到2倍。
三、1935年至2010年,人口密度分界线西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速率高于东南部,中国人口分布极端的情况有所缓解。结合资料分析1935年以来的近80年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分界线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931-1945年间抗日战争爆发,改变了传统的人口迁移方向,人口开始由东南较发达地区流向西北经济落后地区。解放初期政府的屯垦戍边政策,造成了大规模的移民,使得甘肃、宁夏等地人口快速增长。第二,196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这项重大战略决策,逐步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这成为了中西部人口增长的重要助推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出生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使得1964年到1990年间曲线继续向西北推移。第三,1990年到2000年间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加速了东南各省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在此聚集,广东、海南、福建等南方省份人口高速增长。因而此期间曲线基本未发生变动,少数地区向东南回缩。而2000年到2010年由于此期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深化,曲线又开始向西北推移。此外,曲线在四川、云南两省局部地区也有所变化,主要原因是西昌航天基地的建设、攀枝花资源型城市及腾冲旅游业的发展,南亚、东南亚国际走廊的开放等,但变动一直较小,主要还是受制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影响。